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学生在哪里,高校党的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的精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到实处,努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电力与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儒雅电力人”——“三十本书·阅读工程”系列文化育人建设。这学期开展了“党员教师走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读书分享”活动,积极探索“党建+”社区育人体系建设。
作为电力与智能制造学院的党员教师,5月15日走进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书吧,组织同学们进行读书分享。
党员教师邹思敏分享的书目是《保卫延安》。这本书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是一部只属于中国的红色经典。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它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也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他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
邓锦华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红色之旅》。该同学回忆看完书的感受说道,感觉它又一次把我带回到了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与整个中国大地,中华民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着历史的必然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段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两万五千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依然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梁展鹏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抗战时期由一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冒着国民党统治政府的重重铁墙般封锁,只身一人前往中共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实录采访而成的,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人民精神面貌等的神密面纱向世人横空抛出,引进了强烈反响。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能在5年解放全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我有幸生活在新中国,将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工作。
傅晓铭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红色家书》。该书收录了30多个家庭的50余封保存多年的家书,其中大部分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些家书是从3万多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有铮铮男儿的柔情,有芊芊女子的豪情,有文弱书生的大义,浓浓家国情、深深手足情,一个情字贯穿了书的主线,忠诚,大义奉献、无畏的大爱情怀,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该同学深刻明白了,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珍惜自己的家庭,疼爱自己的爱人,彼此鼓励,彼此提醒,手拉手心贴心,把祖国记在心间,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到脚下,一起相濡以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为家庭,为梦想,为青春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彭怡森同学分享的书目是《红岩》。这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中国军事文学巨著,更是一首谱写生命的诗篇与吟咏革命的赞歌。这部作品孔武有力,开掘着共产主义的精神力量,撼动着华夏儿女的心弦,隔绝了生死卑亢,凸显出民族脊梁,树立起一座座顶天立地的丰碑。该同学给我们分享了书本里的原句。“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对新中国的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时刻铭记在心!
今天开展这个读书分享会非常有意义。学红色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从革命精神中汲取信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灵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