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增城区举办首届“菊泉诗会”,广州市甘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我院院长廖良初教授带领甘泉文化研究会会员、我院教师范小琳、王东阳、成海涛、郑琬婧等参加诗会。
“菊泉诗会”得名于崔与之与湛若水之雅号“菊坡”和“甘泉”,意在传承崔与之清廉务实、心怀家国的精神品格;志在接续湛若水经世致用、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首届“菊泉诗会”由中国诗歌学会、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增城区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菊坡、甘泉文化,赓续荔乡文脉,发挥增城“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中国诗歌之乡”优势,打造“诗意增城”文化品牌,促进诗歌文化繁荣发展。
“诗意增城”采风创作:探访增城古迹,体味菊泉诗意
上午,参与活动的领导嘉宾、诗人和作家们参观了增城丝苗米产业文化展览馆、清献园和甘泉书院,实地感受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丝苗米文化展馆,讲解员绘声绘色为大家讲解增城区丝苗米发源、文化传说、栽培历史、产业链以及文化创意产品,带领嘉宾领略增城丝苗米在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中的影响力。
在清献园,通过参观“清风庭”“立献厅”“菊坡园”等,让赴会领导嘉宾们了解崔与之的生平事迹、为官经历,感受其清廉的品格、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甘泉书院,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甘泉馆、典藏室、时习宫、演礼阁、太和轩、正心堂等,欣赏了湛甘泉先生的书画作品,了解了甘泉书院的历史渊源、文化蕴涵及其新时代新使命。
诗歌研讨: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擦亮诗意增城文化新名片
中午,在甘泉书院举办了增城首届“菊泉诗会”诗意增城诗歌研讨会,围绕探索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和对打造诗意增城文化名片及办好菊泉诗会建言献策两个主题进行研讨。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菊泉诗会在甘泉书院举办以纪念崔与之和湛若水两位文化人物,我们的文化活动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写诗要有家国情怀,诗歌文化应接地气,越来越大众化,以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荡子诗歌促进会会长黄礼孩提出:首届菊泉诗会的创办富有意义。我们要思考和研究古典文化的当代表达。增城要建立起一线作家、二线作家、三线作家的作家梯队。高校也应加强与地方宣传部门、文学艺术界的合作,发现好苗子、培养好苗子,带来新鲜血液。本次菊泉诗会让诗歌进入高校、回到土地,可望带来更多思想的光亮。
首届“菊泉诗会”开幕式暨诗歌朗诵会:高山流水琴声袅袅,朗朗吟诵抑扬情深
下午,在增城区图书馆三楼报告厅,首届“菊泉诗会”正式拉开序幕。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广州市增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平先后致辞。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老师、增城区朗诵协会会员林海以其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诵了南宋名将崔与之的作品《水调歌头·题剑阁》,朗诵会正式开始。本次朗诵会由“追溯·先贤风雅”到“咏叹·诗意增城”,再到“诗话·筑梦同心”渐次展开。《夜梦崔清献》《明月吟三章》《九章赠别》等诗歌朗诵节目带领观众走进崔与之、湛若水的诗词世界,感受诗人对天地乾坤的哲思浩叹和赤子情怀的淋漓抒发。
最后,伴随着余音袅袅的古琴声和朗诵声,增城区首届“菊泉诗会”圆满结束。甘泉文化研究会将以此为契机,学习和传承湛若水的诗词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育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用诗歌讲好广州故事、增城故事,将增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诗词创作高地、思想文化高地。
撰稿:郑琬婧
初审:黄 婧
二审:伍揆祁
终审:廖良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