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密对接“三大产业群”,打造“十大专业群”的专业布局特色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机遇,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现代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3大产业集群,打造数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护理、中医学、建筑工程技术、水文与工程地质、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软件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10大专业群,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群专业布局,凸显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办学特色。 围绕区域现代产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逐步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实施“1+X”证书,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岗课赛证融通”,软件技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成功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产教融合程度深,校企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10余个,建成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建筑工程、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大商科、智慧物流、数字媒体等7大实验实训中心及智能制造省级公共实训中心,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教学保障。
2.“四共建、四融合、四提升”产教融合育人特色
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形成了“四共建、四融合”的产教融合育人特色。通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一体化课程的“四共建”,实现生产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职场环境与教学环境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融合的“四融合”,实现了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四提升”的产教融合目标。先后与阿里巴巴、比亚迪、神州光大、富士康、广汽、北汽集团、中国高科、科大讯飞等100余家上市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等20余个特色班,为合作企业培养了上万
行企急需人才。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依托软件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与中国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信创产业学院”1个,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与高标建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建筑技术与服务产业学院”1个,全方位、全过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3.“第二课堂成绩单”+“四必二选”素质培养特色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构建了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生“第二课堂学分成绩单”制度,设立第二课堂运营中心,建设第二课堂培育基地40余个,完善基于“到梦空间”的第二课堂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了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大学生领导力、技能特长等7个学分模块,促进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知识、学生兴趣爱好有机融合并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多次进入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平台第二课堂大数据周报前50名,活动评分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TOP100,受到团中央肯定。
针对职业学校生源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等的特点,首创“四必二选”PEABAP核心素养课程模式,全校学生必修哲学、人工智能、艺术、体育4门课程,其中文科类学生须选修2门工程课程,理科类学生须选修2门商务课程,通过跨学科选修,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产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黄钰杰通过跨学科选课,毕业后开设个人抖音号粉丝数已近2000万,点赞2亿多,全省排名第2。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满意度达97%以上。
4.“531”目标管理体系特色
学校董事会十年如一日不断深化“531” 内部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个体层面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到教职工;机构层面从领导班子、二级机构到职能部门三个层面同步实施“五年一规划,三年一目标,一年一进步的“531” 内部管理质量保障目标考核。紧扣人才培养内部质量诊断诊改的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与平时工作质量、目标、效益紧密融合,形成螺旋式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循环的内部质量保障有效机制,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生态系统稳步提升和健康发展。按照531目标管理的理念,学校每年调整《531工作目标》、《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和《月度奖金分配方案》,根据目标考核结果,实行管理干部竞聘、干部任期制等灵活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