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没钱时才记得给家里打电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数:1437

案 例

    晓华今年20岁,某大学大二学生,家中的独子,只身前往外地念书。

   从家乡出发前往大学的时候,父母拉着晓华的手,说:孩子,到了外面,记得千万别省钱。穷家富路,想吃什么,想用什么,买就是了。没钱了和家里说一声,我们给你寄。

    晓华不是个坏孩子,他把父母的话记在心里。到了大学,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宿舍”,他一口气添置了不少东西,其中就包括了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

    说起来,晓华真的不是打算借此来彰显什么。只是看着宿舍里其他人都有笔记本电脑,他也就像催眠一样告诉自己:有了笔记本,学习的效率也能提高不少。再说,大家都有就我没有,这不是搞特殊化吗?也不利于和别人搞好关系呀。

    以前从来没有独立理财经验的晓华毕竟还是买错了东西。那台笔记本买回来之后,他常常被朋友们耻笑:“你怎么买了台这样的垃圾?价格又高又不好用,纯粹蒙外行的。”几个计算机专业的朋友告诉他。

    于是晓华一咬牙:换!无非就是再出点儿钱而已,咱可不能天天看着这么个碍眼机器。

    于是他又添了些钱,换了台新笔记本。可旧笔记本却损失惨重。再好再新的二手机也卖不出新机器的钱。短短一周的“折旧费”,就让他损失了一千多块。

    好在晓华家 还算小康,支持着他胡乱花用也还勉强。反正晓华每次打电话回家要钱,家里都挺痛快就给寄钱过来,也没二话。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晓华是个“小有钱人”。

   大一第一学期还算好,晓华每周都能给家里打个两三个电话。可到了第二学期,电话就渐渐少了起来。等到了大二一开学,晓华交了女朋友,电话就更少了。从原来的一周几次电话,掉到现在一个月一次都不到。晓华的想法很简单:也没什么事,光打个电话问好,有用吗?再说,家里有什么事,他们自然会打过来的。

    这次放假回家,不知是谁给晓华妈妈出了个“损招儿”: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整个学期的花用一次全交给晓华,而是像发工资那样,每个月按日子打钱。而且,中间隔三差五地还要拖欠一下。

    晓华很苦恼:原来痛痛快快用钱的日子再也没了。现在每次都要打电话回去要钱,感觉很不爽。

   晓华妈妈也很苦恼:虽然这样一来,晓华打电话回家的次数多了,但是总觉得母子二人之间好像隔了些什么。难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儿子多打些电话回家?

点 评

    晓华和他妈妈的苦恼,其实是现代人际关系淡薄的一个表现,但同时,也是一种“贫富心态”的表现。

   在大多数人眼里,晓华是个“有钱人”,这和他花钱大手大脚有关系。文中所述买电脑一事,似乎表明,晓华不但有钱,而且“会花钱”。

   然而通过后面的  事情我们不难发现,晓华的“有钱”,其实只是外在表现。在实际上,晓华还是个“穷人”,有着典型的“穷人心态”。而无论是之前因为朋友们的观点,就再次更新自己的笔记本,还是之后忽视和家人的联系,都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通常来说,一个心智坚定的人,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会善加利用手中的钱财。从这点上说,即使他手里的金钱不多,他也是个“富人”。而晓华比较容易偏听偏信,没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表明他的“穷人”身份。

    其次,晓华把家庭关系看成了“自动提款机”,这更是一种“穷人心态”的典型体现。因为只有过分看重金钱的人,才会任凭金钱关系主宰自己的生活,而把其他关系当成附庸,晓华只是在这条路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日常生活中,那种把朋友关系利益化,或是把人简单分成“有用”和“没用”两种的人,都是这种“穷人心态”的受害者。

    此外,家庭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家人理应成为自己天然的支持者和倾诉者。然而过分纠结于金钱关系,却会让自己得不到该有的支持,或是让家人对自己失望,进而伤心。

    那些看似“富裕”实则“贫穷”的“晓华”们,无论你们现在是有钱还是没钱,都切记不要让金钱主宰了你们的生活。金钱的多少只是个象征和数字,来自身边的关怀和关心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