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抑郁症形容为“心灵的感冒”,然而抑郁症却不像普通感冒那样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力痊愈。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抑郁症这一心理精神疾病,但却普遍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日,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抑郁症不等于心情不好。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遍布各年龄段。李凌江表示,抑郁症是100多种精神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最严重时可导致自杀。然而我国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严重不足,很多人只知其名,对抑郁症存在很多误解。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将抑郁症与抑郁情绪、抑郁心情相混淆。
“抑郁情绪往往是一过性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因不顺心而心情不好,一般很快会缓解。而抑郁症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并伴有其他症状。”李凌江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自我初步判断是否患抑郁症:
第一,抑郁症患者除了心情不好外,还伴有其他消极情绪,比如出现兴趣丧失、意志消沉、睡眠不好、反应迟钝、自责、疲惫等状态,甚至有生活毫无意义、想自杀等平时不会出现的情绪,这些是抑郁症的症状群。
第二,几乎每天都出现以上症状群,并且持续较长时间,至少两周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感受到这些症状群。
第三,出现了社会功能的损伤,如无法工作、学习,不能与家人正常相处,生活不能自理,不愿跟人来往,甚至害怕出门。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同时出现,就要及时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李凌江提醒,并不是出现了上述三种情况就一定是抑郁症,这只是一个自我初步识别的方法,是需要去求医的信号,是否为抑郁症还要经过专业医生的复杂诊断。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抑郁症呢?目前还未找到十分明确的病因,但一般认为,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与个人机体的素质有关系,素质包括个人的基因、蛋白、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大脑神经网络、精神活动等,一些人在某些素质方面有所缺陷;第二,在机体素质存在缺陷的前提下,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就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可治愈 、用药依从性很重要
李凌江表示,一旦确诊为抑郁症,要及时接受治疗。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治疗抑郁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或多种方式配合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制定。整体来看,药物治疗最为普遍。
李凌江指出,抗抑郁症药物通常在开始服用后2至4周起作用,需要耐心等待药物起效。同时,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变化要边治疗边调整用药,很多患者都面临多次调整用药方案的情况。
患者依从程度对治疗效果影响非常大。李凌江提示,患者要给予医生充分信任,严格遵循医生给出的用药方案,按时足量服用,不要擅自停药或者换药。
“抗抑郁药物以调节失衡的神经递质为主,而让神经递质恢复正常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需要连续用药巩固,因此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有决定性作用。”李凌江说。
有些人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愿服药。李凌江表示,事实上,任何药物都会有一定副作用,要平衡副作用与获益之间的关系,不要因噎废食。
此外,李凌江表示,患者的病耻感是耽误抑郁症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错误的观念,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有抑郁症,也不敢让别人知道,从而错失宝贵的治疗时机。”
精神科医生队伍亟待扩充
抑郁症困扰着全世界,全球有超过3亿人陷入到抑郁症的阴霾之中。李凌江表示,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估算约为4%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不相上下。但由于我国整体对于抑郁症认知不足,导致就诊率不高。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促进心理健康”,要求“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李凌江认为,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当前最为紧迫的有两点:首先,要加大精神学科方面人才培养,我国现有精神医学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很多专业工作无法展开;第二,要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大众了解什么是抑郁症,该如何寻求帮助。
“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最近20年来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已经提高了很多,歧视、病耻感也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全社会的观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李凌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