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贵宾汇手机app健康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在此基础上2021年9月又成立了中医药学院),现设有护理学、健康管理、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六个朝阳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所开设中医学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目前在校学生13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1人,拥有一支职称与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0人(二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3人,硕士2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
中医药学院主要行政人员:
杨钦河,男,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曾祥彪 党支部书记 副院长 张志勇 主任药师 副院长 | |
李远兴 办公室副主任(行政人事、招生就业) 徐剑辉 办公室副主任(学生管理、培训) 郭燕婷 办公室副主任(教科研) |
中医药学院教师教学团队
院长及骨干教师简介
杨钦河,男,中医药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弟子。广东省名中医、“杨钦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南阳市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会诊中心专家组专家、暨南大学“十佳优秀教师”、暨南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负责人。
研究方向:①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病、脂代谢疾病;
②温病学理论指导防治疑难病研究
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现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和暨南大学中医学院等单位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教学、医疗和科研等工作40余年。
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教学资助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教材19部,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均为第四完成人),以及1998年度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等。
已培养博士、硕士和博士后73名,国家级学术传承人2名;指导学术传承弟子18名、在站博士后6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17名。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病、脂代谢疾病及疑难病和养生保健抗衰老。
擅长运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诊治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脂肪肝、胃肠疾病、慢性肺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慢性鼻炎、慢性前列腺炎,以及发热、咳嗽、胸痛、头痛、头晕、失眠、腰痛、便秘、夜尿多、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各科疑难病症及养生保健指导等。
教学/科研成果
1.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74230):基于SIRT3介导的Succinate/GPR91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NASH肝脏能量代谢紊乱所致炎症损伤的保护机制.2024/01—2027/12,资助:49万元,在研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3206):基于IRS/PI3K/Nrf2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NAFLD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机制. 2019/01-2022/12,59万元,已结题,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844):基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探讨参苓白术散对NAFLD大鼠TLR4/NLRP3信号通路作用. 2016/01-2017/12,25万元,已结题,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617):p38MAPK介导NAFLD大鼠Nrf2/ARE通路对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及疏肝健脾方药的干预作用. 2013/01-2016/12,70万元,已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6):LXRα/SREBP-1c通路对NAFLD肝细胞、Kupffer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及疏肝健脾方药的干预作用. 2012/01-2012/12,14万,已结题,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694):p38MAPK/NF-КB信号通路对NASH炎症因子交汇调控作用及疏肝健脾方药干预的分子机制. 2010/01-2012/12,32万元,已结题,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726):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肝细胞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2004.01-2006.12,20万元,已结题,主持
(8)广东省教育教学质量研究项目:中医学境外本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 2019.01-2020.12, 2万元,已结题,主持
2.专家:
分别担任2018年度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会评(二审)专家。
3. 专著:
(1)主编: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2)主编: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3)主编:常见老年病中医证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19.
(4)副主编:温病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副主编:呼吸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副主编:性病及男科病自我防治.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7)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炎.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8)编委:温病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9)编委:健康养生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10)编委:温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4.论文:
(1)Pan M, Zheng C, Deng Y, Tang K, Nie H, Xie J, Liu D, Tu G, Yang Q(通讯), Zhang Y(通讯). Hepatic protective effects of Shenling Baizhu powder, a herbal compound, against inflammatory damage via TLR4/NLRP3 signalling pathway i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1, 19(5): 428-438. A1(2区)
(2)Liu Q, Fan T, Zheng Y, Yang S, Yu Z, Duo Y, Zhang Y, Adah D, Shi L, Sun Z, Wang D, Xie J, Wu H, Wu Z, Ge C, Qiao L, Wei C, Huang L, Yan Q, Yang Q(通讯), Bao S(通讯), Liu L(通讯), Zhang H(通讯). Immunogenic exosome-encapsulated black phosphorus nanoparticles as an effective anticancer photo-nanovaccine[J]. Nanoscale, 2020, 12(38): 19939-19952. A1(1区)
(3)Tang K, Deng Y, Zheng C, Nie H, Pan M, Chen R, Xie J, Yang Q(通讯), Zhang Y. Prevention of 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 by Shenling Baizhu Powder: Involvement of Adiponectin-Induced Inhibition of Hepatic SREBP-1c[J].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 2020,2020:9701285. A1(2区)
(4)Nie H, Deng Y, Zheng C, Pan M, Xie J, Zhang Y, Yang Q(通讯). A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haihu Shugan powder on a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rat model through nuclear receptors[J].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020,24(9):5168-5184. A1(2区)
(5)Gong X, Xu Y, Yang Q(通讯), Liang Y, Zhang Y, Wang G, Li Y. Effect of Soothing Gan (Liver) and Invigorating Pi (Spleen) Recipes on TLR4-p38 MAPK Pathway in Kupffer Cell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Rats[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9,25(3):216-224. A2(3区)
(6)Liang Y, Liang S, Zhang Y, Deng Y, He Y, Chen Y, Liu C, Lin C, Yang Q(通讯).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ompound Probiotics Ameliorates HFD-Induced Gut Microbe Dysbiosis and Chronic Metabolic Inflammation via 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3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Rats[J]. Pro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 Proteins, 2019,11(1):175-185. A2(3区)
(7)Deng Y, Pan M, Nie H, Zheng C, Tang K, Zhang Y(通讯), Yang Q(通讯). Lipidomic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henling Baizhu San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Rats[J]. Molecules, 2019,24(21):3943. A2(3区)
5.成果:
(1)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获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3)获199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
(4)获1996年度第一军医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排名第一);
(5)获2020年度暨南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七)。
6.获奖及荣誉
1. 暨南大学“十佳优秀教师”;
2. 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3. 暨南大学附属黄埔中医院“中医传承优秀导师”;
4. 佛山市顺德区“医学领军人才”;
5. 佛山市顺德区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6. 河南省邓州市“人才顾问”;
7.1998年度“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
8.南阳智库高质量专家。
7.学术兼职
泰国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微创联盟副主席,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针法与经典名方论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老中医薪火传承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张仲景研究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唐祖宣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温病分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本科高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监事,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吴伟康,中山大学医科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副院长;现为中医药学院顾问。
【临床擅长】肿瘤放疗、化疗、术后的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中医药调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及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痛风及其他疑难杂症。
【学术头衔】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卫生部全国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
【行政职务】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主任
【学术师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
【学术成就】主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973”中医药专项课题,1项“211工程”重点项目及20余项省部级基金课题。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教材49部(主编、副主编27部),获科技成果奖15项(国家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广东省一等奖各1项)。荣获首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广东省柯麟医学奖。培养博士后15人,博士生30人,硕士生29人,学术传承人6人。
【求学经历】1997-1999年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院内科(结合医学)、密西根大学(Ann Arbor)医院内科(老年科)、休斯顿贝勒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作访问学者。
于荣敏,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医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带头人;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系原主任。
具有36年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兼任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大分子(多肽、蛋白/多糖)的挖掘与发现;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
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中药化学》负责人。先后主讲本科生《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天然药物化学》、《药学英语》、《药学导论》、《中药生物技术》、《中药学导论》课程和研究生《生物合成概论》、《中药生物技术进展》、《中药生物技术前沿与进展》等课程;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后8名。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等;先后获省部级人才奖/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4部,副主编6部,参编13部。获发明专利证书8本,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辽宁省首届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暨南大学师德标兵、暨南大学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卓越导师等荣誉称号。
李莲莲,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现为中医药学院中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的识别与鉴定、土壤养分情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参与制作校级精品课程《健康评估》,在国内期刊是发表了《中药加工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策略研究》等数篇文章。曾获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说课比赛二等奖。主要负责药用植物学、药用基础。
王清玉,女,硕士研究生,执业助理医师,现为中医药学院中医系主任(主持工作) 所学专业为方剂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伤寒论和中医时间医学。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临证指南医案》中因时治疗水病方法探讨,葶苈子、牵牛子、汉防己“利水三味”在钱氏葶苈丸中的配伍应用辨析等文章。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普通期刊1篇,参与省级课题1项。
杨君,女,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中医药学院教师。
198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长于中医内科、中医情志疗法,参编著作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赵玺宣,男,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医药学院教师,中医药学院中医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方剂配伍规律及疗效客观化研究。
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硕士研究生,具备中医、中药、方剂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临床及教学工作经验,持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曾担任省自然基金课题项目、省中医药科研项目成员,进行过药理及动物实验研究。发表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2篇,普通期刊论文1篇。
贾晓凤,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中医执业医师、执业中药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曾发表中风的现代治疗、痰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等相关文章。
刘萌,女,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医药学院专任教师。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研究生阶段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学习,研究中医内科肿瘤方向,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钟明华,男,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医药学院教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兼辅修瑶医学,研究方向为温病学理法方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取得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书。
跟随导师多年,擅长运用温病学理法及络病理论调治多种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尤其是擅长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类病病的诊治,硕士期间担任助教一职,协助导师负责本科生及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教学管理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篇。
郭泽乐,男,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医药学院教师。
毕业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所学专业为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方向为经方配伍规律及其机制研究。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省自然基金课题项目以及校级创新课题项目。发表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家级普通期刊论文1篇,以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1部。
薛啸,男,硕士研究生,执业医师。现为中医药学院专任教师。
研究方向为中医对筋伤骨伤的内外并治研究。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从通督安神角度论治腰痛的探究》。
桂留铭,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锦州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对糖尿病的防治。现为中医药学院中医系授课教师。
现发表SCI论文5篇,发表国内核心期刊3篇,参与课题项目研究5项,包括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辽宁省教育厅2项,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参与组织举办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会议”。
林琪欣,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新西兰林肯大学,所学专业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为食品创新。
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个。
官思,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专业。现为中医药学院中医系专任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衰老及营养代谢相关疾病的方剂配伍研究。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篇,参与中药健康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等科研项目。
张华,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为“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及实验研究。2009年在《世界中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从中医“心肾不交”理论论安神剂的选药。2011年在医院工作期间,在江苏无锡参加“第十届苏南苏中地区针灸学术交流大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适宜中医发展的科学技术-TTM(热断层)技术。并在会议上做10分钟发言。2017年协助北京协和医院徐慧媛老师编写《史济招临证实践录》一书。
舒雁,女,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医药研究院教师。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方剂疗效的微生态机理,发表相关论文5篇,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课题2项。
景晓彤,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民族药品种整理与开发。发表SCI一篇,中文核心一篇,参与发表其他论文三篇。
梁珊,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抗体和新型发光材料的致病菌的荧光免疫检测方向。已发表SCI期刊论文一篇,主要负责《药物制剂技术》、《无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
田慧,女,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养生方向),硕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膳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常见病的辨证施膳,已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
有多年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经历,主持1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发表多篇科技核心期刊文章。